Apple Camera

分析师郭明錤称2026年iPhone 18将搭载可变光圈摄像头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将在2026年的高端iPhone 18机型上引入可变光圈广角摄像头,承诺显著提升摄影体验。按照苹果以往的惯例,这项技术可能首先会出现在iPhone 18 Pro或iPhone 18 Pro Max上,随后逐步扩展到其他机型。 苹果在相机升级方面一直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通常在新技术经过完善后再推广。例如,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技术首次出现在iPhone 12 Pro Max上,之后才逐步成为其他机型的标配。而iPhone 15 Pro Max的四棱镜变焦摄像头如今也已应用于iPhone 16 Pro系列的两款机型。 可变光圈功能将通过更大的光圈提升弱光拍摄效果,使夜间拍摄更加出色,并允许手动调整以实现浅景深效果,这对人像拍摄尤为有利。较小的光圈则能更好地应对明亮环境,为曝光和清晰度提供更多控制。这类光圈控制技术已在小米14 Ultra和荣耀Magic 6 Pro等竞争对手的设备中得到应用,三星也曾在较早的Galaxy S9和S10机型上试验过类似技术。 郭明錤的预测基于他对舜宇光学未来财务表现的分析,这家公司被认为将供应这些可变光圈组件。舜宇光学将成为相机快门的主要供应商,立讯精密为次要供应商。此外,舜宇光学还将成为继大立光之后的第二个可变光圈镜头供应商。舜宇光学在为安卓智能手机设计可变光圈系统方面的经验增强了其在苹果供应链中的地位。 如果加入人工智能元素,苹果可以利用计算摄影自动选择最佳光圈设置,同时仍然允许手动调整。即将推出的iPhone 18系列可能会引入新的相机控制选项,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光圈。 不过,郭明錤的预测与《The Information》此前的一份报道相矛盾,后者曾表示至少有一款iPhone 17机型将率先搭载此项摄像头技术。这种分歧表明苹果或许最初计划在iPhone 17上引入该功能,但后来推迟了发布。随着开发工作的推进,预计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关于iPhone 17相机系统的细节浮出水面。
Apple iPhone 16 Pro 评测:增强的相机和电池提升用户体验
Apple的iPhone 16系列引起了人们对基础款的关注,这得益于其多彩的外观和一些原先仅限于Pro机型的功能。然而,iPhone 16 Pro依然是一款极具竞争力的选择,其改进重点在于回应用户对于相机性能和电池续航的关注。 iPhone 16 Pro的一大亮点是其相机系统。多年来,Apple的Pro机型在相机性能上一直领先,iPhone 16 Pro也不例外。今年不同的是,iPhone 16 Pro与更大的Max机型一样配备了5倍长焦相机,这得益于机身尺寸的小幅增加。这一调整满足了偏爱小尺寸机型但不想在相机质量上妥协的用户需求。 此次引入的真正5倍光学变焦是一个令人欢迎的变化,提供了比iPhone 15 Pro的数字变焦更清晰的成像效果。这一功能在日常使用中十分实用,例如无需干扰的情况下清晰捕捉野生动物,或提升日常摄影质量。超广角镜头也获得了升级,从12MP提升至48MP,改善了细节和弱光下的表现,升级的超广角传感器在微距拍摄方面也表现更佳。与上一代相比,微距效果更加清晰和细致。 除了相机,iPhone 16 Pro还搭载了Apple全新的A18 Pro芯片,性能相较已有的A17 Pro有小幅提升。尽管升级并非革命性,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了流畅和快速的反馈,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游戏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延迟或卡顿现象。Apple的iOS 18.1更新还带来了新的照片清理功能,使用户无需第三方应用即可轻松整理和优化照片。 iPhone 16 Pro的电池续航也显著提升,相较前代,用户可体验到更长的续航。例如,从早上5:30开始使用,到中午电量仍保持在70%左右。尽管充电速度未变,但整体的能效让手机可以维持到晚上而无需充电。 备受期待的新功能之一——相机控制键,旨在提供更接近专业相机的拍摄体验,但未完全达到用户预期。其设计在机身边框处,用作快门键时位置较为尴尬,而且其平滑设计需要额外的按压力度,这容易引发手抖。尽管有这些挑战,用户通常会适应并通过屏幕控制进行更稳定的拍摄。 总体而言,iPhone 16 Pro为摄影爱好者和需要长续航的用户提供了满意的升级,尽管相机控制功能在执行上稍显不足。对于追求紧凑设计的摄影优先用户来说,iPhone 16 Pro提供了精致体验,性能超越前代,减少了初次购买的顾虑。
Apple M4 MacBook Pro:专业人士的出色升级选择
Apple推出的M4 MacBook Pro为专业用户带来了强大的笔记本电脑体验。搭载Apple最新的M4芯片,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这款设备在性能和效率上都有显著提升。对于许多用户而言,价格更亲民、设计更轻便的MacBook Air依然是不错的选择,但Pro型号提供了独特的优势,特别适合处理繁重工作量的专业用户。 这款产品的核心亮点在于M4芯片,带来了显著的性能和速度提升,尤其适用于照片和视频编辑、动画制作以及工程计算等高负荷任务。Apple声称,这款新处理器使得M4 Pro的速度是几年前推出的M1型号的三倍。此外,2024款MacBook Pro还配备了一颗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支持Centre Stage技术,确保用户在视频通话时始终保持居中位置,这对远程办公的专业人士尤为重要。 此型号的另一项显著升级是可选的“纳米纹理”显示屏,它有效减少了眩光,非常适合户外工作。配备Mini LED背光,Pro的Liquid Retina XDR屏幕峰值亮度达1000尼特,HDR内容下最高可达1600尼特。结合自适应刷新率和高对比度,为需要出色屏幕品质的用户提供了清晰生动的视觉体验。 M4 MacBook Pro延续了其经典的设计,提供银色和深空黑两种配色。在接口方面,配有三个USB-C Thunderbolt 5接口、SD卡槽、HDMI接口和耳机插孔,适合需要多种连接方式的用户,减少了对外部适配器的依赖。然而,这款型号的重量比MacBook Air稍重,对于经常携带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感到明显的区别。 尽管新的MacBook Pro在网页浏览和基础编辑等日常任务中表现出色,但其真正优势在于高负荷的处理任务中。在照片编辑测试中,Pro对大型图片文件的处理快速高效,凸显了其适用于专业工作负载的特性。Apple显然以创意专业人士为目标用户群体,包括摄影师和数据建模师等,强调其在处理复杂应用和编辑方面的强大能力。 电池续航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估计可达24小时,轻度活动如网页浏览时耗电极少。高效的能耗管理确保了用户可以在无需频繁充电的情况下完成大量工作。 Apple的新软件功能,例如Apple Intelligence,将于12月面向英国用户推出。该工具包括通知摘要和高级写作辅助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生产力选择。其他功能如图像生成工具也将在后续推出,并强调了隐私作为这些AI功能的核心要素。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M4 MacBook Pro可能性能有些超出需求。如今的MacBook Air基础内存升级至16GB,足以应对常规多任务、创意项目以及轻量级AI功能,因而对多数人来说是更为实用的选择。然而,对于需要Pro额外处理能力、增强显示效果和面向专业的用户而言,M4 MacBook Pro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高端之选,兑现了Apple在效率和品质上的承诺。
固件更新,苹果新品发布与最新音频设备
本期节目中,多项更新、公告和发布吸引了科技与音频领域的关注。两家主要相机制造商的固件更新首先成为焦点,为本次技术密集的内容奠定了基调。 Canon(佳能)发布了其Cinema EOS和专业摄像机产品线的固件更新,重点提升其数字电影工具的功能。在开启数码影像混合革命的十六年后,佳能庆祝其技术产品的显著进步,展示了其在电影技术领域长期以来的投入和发展。 Sony(索尼)紧随其后,发布了Cinema Line的固件路线图,涵盖BURANO、Venice 2、FX3等多款机型。这一新路线图展示了索尼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其高性能摄像功能以满足专业摄像需求的努力。 苹果公司则发布了重磅消息,确认备受期待的M4芯片将应用于MacBook Pro、Mac mini和iMac。此外,苹果宣布收购了Pixelmator,这款与Adobe Photoshop竞争的软件,此举表明苹果在创意软件领域扩大影响力的意图。 在音频技术方面,Saramonic推出了Ultra双通道无线麦克风系统,集成了时间码功能和32位录音功能,并采用了IPX5级防水技术,保证了各种天气条件下的稳定表现。Sennheiser(森海塞尔)则发布了新的Profile 2.4GHz双人无线音频系统,目标是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便携性和高音质的双重保障。 ZEISS(蔡司)发布了CinCraft Scenario 2.1,提供了用于球面定焦和变焦镜头的全手动校准功能,旨在确保电影制作者获得精准的画质。在高速视频领域,Freefly为其Ember S5K和S2.5K相机推出了Ember Media Expander,以提升这些专业机型的媒体处理能力。 SWIT推出了两款重要的产品更新,发布了MONET系列,包括400W和700W RGBWW高亮柔光面板,专为专业照明需求设计。SWIT还推出了一款可转换的ARCA SWISS板,兼容V-mount,为动态拍摄环境下的专业人士增添了更多灵活性。 Netflix的Eyeline Studios发布了DifFRelight,这是一种先进的基于AI的面部再光技术,旨在提高视频制作中的自然光效美感,展示了AI技术在电影行业中的进一步融合。 最后,DJI推出了经济实惠的Goggles N3,作为高端Goggles 3的替代品,以便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价格亲民的沉浸式体验。 本期内容展示了显著的创新,各品牌在各自领域中不断突破,展示了对技术发展的不懈追求。